1名词解释1.外形高点:牙体个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2.牙体长轴:为经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3.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成一线,所成的角称线角。4.点角:牙冠上三面相交处成一点,所成的角称为点角。5.嵴:牙冠上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均称为嵴。6.颈嵴:牙冠唇、颊面沿颈缘部位,微显突起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7.三角嵴:为牙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成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2、简答题:(一)上下颌磨牙有何区别?答:如下表:上下颌磨牙的区别:上颌磨牙牙冠较直(牙合)面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颊尖锐而舌尖钝牙根多为三根下颌磨牙牙冠倾向舌侧(牙合)面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舌尖锐而颊尖钝牙根多为二根3.牙冠唇、颊、舌面突度有何生理意义?答:牙唇面及后牙颊面的突度均在颈1/3,后牙舌面突度则在中1/3。咀嚼食物时,牙冠的正常突度可使部分咀嚼过的食物擦过牙龈的表面,起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龈的健康;若牙冠突度过小或平直,食物可直接撞击牙龈,使牙龈产生创伤性牙龈萎缩;若牙冠突度过大,食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牙龈,长期可造成牙龈废用性萎缩,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牙冠颈1/3的突度,还可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4.简述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答:牙髓腔的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的髓腔相对较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比老年者大,其髓室大,髓角高,根尖孔也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内壁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减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上颌前牙继发性牙本质主要沉积在髓室舌侧壁,其次为髓室顶。磨牙主要沉积在髓室底,其次为髓室顶和侧壁。因此,老年人恒牙髓室底常为凸起形,而年轻人多为扁平状。此外,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外伤、酸腐、龋病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伤处相对的髓腔壁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5.论述乳牙的应用解剖?答:1.婴儿出生后约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5岁萌出20个乳牙。6岁左右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为恒牙所代替。因此,乳牙在口腔内的时间,5~10年左右。此阶段正值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效能,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如缺乏咀嚼功能的刺激,将使颌骨发育不足,成为牙颌畸形的病因之一。3.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若乳牙滞留,则恒牙将错位萌出;如乳牙早失,其前后邻牙将向缺隙内倾斜或移位,使间隙缩小。待恒牙萌出时则位置不足,势将错位萌出,成为错颌畸形的重要病因之一。4.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牙胚,乳磨牙根分叉内有恒前牙牙胚,治疗乳牙时,应考虑此种关系,以免伤及。6试述切牙髓腔的应用解剖?答: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部钻入。2.上颌切牙根管的特点是粗大而直的单根管,作根管治疗时操作方便,效果好。3.上颌切牙在活髓牙预备针型嵌体的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4.下颌前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线片上,因双根管唇舌向相重,应改变投射的角度才能显示。在作根管治疗时,须检查根管口的数目。5.下颌切牙因根管较窄,根管侧壁薄,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7.面部皱纹线与Langer皮肤裂线的区别?答:面部皮肤皱纹线与Langer线无论在产生原理或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
(1)在面部,随年龄增长皮肤皱纹线清晰可见,且可作为衡量老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产生原理是由于面部表情肌收缩牵拉皮肤所致;或是由于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的结果。
(2)Langer线在体表不能呈现,仅能通过穿刺尸体皮肤,产生缝状裂线证实,其走向与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排列的方向一致,出生后走向不再改变。8.腮腺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答:(1)浅层特别致密,其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2)腮腺鞘与其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多数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利引流通畅。
(3)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深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因此,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9.颈内外动脉的鉴别?答:(1)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内,颈外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5个分支。
(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颈外动脉。10.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答:硬腭由上颌骨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构成支架,表面覆以软组织,除腭中缝无粘膜下层外,其余部分均覆与粘膜及粘膜下层。硬腭的软组织具有下列特点:
(1)粘膜下层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同,前部含有少量的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故腭腺肿瘤多发生在硬腭的后部。
(2)硬腭骨膜具有附于粘膜和粘骨膜下层较附于骨面更为紧密的特性,腭裂手术时常将粘膜、粘膜下层及骨膜视为一整层而称粘骨膜从骨面分离,以便形成一个血运充足的组织瓣,用以修复腭裂。(3)粘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压力,其在腭中线者甚薄,而两侧在近牙槽骨部分却显著增厚,这是由于其中含有腭腺及神经和血管之故。因此,腭部的浸润麻醉多在两侧近牙槽骨的粘膜下注射;在作腭两侧松弛切口时,应尽量靠近牙龈切开,才不致损伤腭部的主要神经和血管。11.舌的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答:舌的淋巴与颈深上淋巴结的引流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即愈近舌尖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低;愈近舌根部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高。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2)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淋巴管引流至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中央淋巴管:引流舌中缝两旁的淋巴,经颏舌肌之间下行,然后向左右汇入颈深上淋巴结(多注入颈二腹肌淋巴结及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亦有穿过下颌舌骨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靠近正中面的淋巴管,部分交叉至对侧。
(4)舌后1/3的淋巴结: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舌的一般感觉和味觉:1)舌前2/3的一般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所支配;舌后1/3的一般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所支配(但舌后1/3的中部则由迷走神经支配)。舌的运动神经为舌下神经,但腭舌肌由迷走神经咽支支配。 12、名词解释:
1.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蹄铁形沟槽,是口腔前庭的上、下界。
2.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
3.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4.闭口时,由上下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前外侧部称为口腔前庭。
5.位于硬腭前部,为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其形状不规则。
6.硬腭中央部分,粘膜薄而缺乏弹性,称为上颌硬区。 13.在颌下三角内怎样区分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答:(1)从联系上看: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神经节,再以节后纤维与下颌下腺相连;下颌下腺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2)从位置关系上看: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下颌下腺导管的上方,若将下颌舌骨肌的后缘向前拉开,则可见舌下区之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其下方面转至其内侧和上方。(3)从形态上看:舌神经较下颌下腺导管为粗而略扁,且坚韧。14.临床行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什么?答:(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并使气管位置变浅。
(2)多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不宜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甚至伤及食管。
(3)勿切环状软骨,以免术后发生喉狭窄。(4)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头壁干的损伤。15.二腹肌后腹的深面有哪些重要的结构?答: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至该肌下缘,自后向前依次排列为:副神经、颈内静脉、舌下神经、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面动脉。 16.唇的淋巴回流及其特点?答:(1)上唇及下唇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下颌下淋巴结(2)上唇的淋巴管有时可注入耳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3)下唇中部的淋巴管注入颏下淋巴结(4)下唇中线或近中线的淋巴管,尚可相互交叉至对侧下颌下淋巴结(5)下唇外1/3的淋巴管还可通过颏孔进入下颌骨。综上所述,上下唇的淋巴回流有下列特点:1)上唇的淋巴回流较广泛。2)下唇中部的淋巴管可交叉至对侧。17.在面侧深区内,翼外肌与下颌神经分支的关系如何?答: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与翼外肌关系密切,该神经出卵圆孔后即位于翼外肌深面,几乎立即分支,其中颞深前后神经和咬肌神经从翼外肌上缘穿出,分别布于颞肌和咬肌。
颊神经从翼外肌两头穿出,行于舌神经的前方,布于颊部皮肤、粘膜及颊侧牙龈。
舌神经位于翼内肌表面恰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和稍内侧,鼓索在离卵圆孔附近进入舌神经。舌神经通行于口腔粘膜深面,发出分支布于舌下腺、舌侧牙龈和舌的粘膜。
下牙槽神经通过翼外肌下缘进入翼颌间隙。下牙槽神经在进入下颌孔前发出下颌舌骨神经,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