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听春天来了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9个“世界听力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筛查·康复·沟通”。

爱耳日的由来

为了减缓听力损失患者的增加,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年经原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EarCareDay)。

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会议发表《北京宣言》,发出了建立世界听力日的倡议。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世界听力日”(WorldHearingDay)。

听力下降的表现

听力下降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听声音比较费劲,感觉声音比较遥远,而且患者本人说话的声音比较大,怕别人听不到,经常侧着身子去听声音,婴幼儿对声音不敏感,听觉反应迟钝等。

耳科常见疾病症状

1.耳闷。即耳内堵塞感,就像是耳朵里塞了一团棉花一样,自己讲话似乎感觉到声音在耳朵里,另外,耳闷时常伴听力下降、耳鸣等,甚是难受。

2.耳痛。可分为耳源性耳痛、反射性耳痛以及神经性耳痛三种。耳源性耳痛,指耳部本身病变所引起的耳痛。反射性耳痛,是由于支配耳部的神经同时又支配其他部位的感觉,所以其他部位病变引起的疼痛可通过该神经反射至耳部引起耳痛。神经性耳痛是由于耳部感觉神经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疼痛。

3.耳流脓。也称为耳漏,耳流脓时,应注意分泌物的性质、量多少及有无臭味等以作鉴别。大多数的耳流脓,由中耳病变引起。外耳道炎,会有水样分泌物。外耳道疖破溃后,有少量血脓性分泌物流出。大多数的耳流脓,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会有较多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流出。慢性中耳炎病变局限于中耳黏膜时,分泌物多呈黏脓性,无臭味。病变涉及中耳乳突骨质时,分泌物呈黏脓性、脓性或杂有白色皮屑,有臭味。

4.突发性耳聋或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就诊,一周内治疗听力恢复最佳!

5.耳源性眩晕。耳石症是常见耳源性眩晕,这种眩晕发病很突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表现为旋转感(运动感),常常与头位变化有关,没有意识障碍,通过复位快速、有效治愈患者眩晕症状。还有梅尼埃病、突聋等都有眩晕症状等。

预防保护措施

1、避免各种噪音。虽然我们耳朵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但是当声音特别大或者长时间的噪声刺激后保护机制会失效,从而对我们的内耳造成损伤,进而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所以我们应该改掉长时间戴耳机的习惯,更要改掉在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遮挡噪声的习惯。如果必须暴露在噪声中应积极使用耳塞。

2、避免乱挖耳朵。耳朵痒可用75%酒精棉签擦拭外耳道四壁,深度为1cm为宜,也可以补充维生素B、C和鱼肝油。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甚至破坏鼓膜。

3、经常按摩耳朵。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和听会穴,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

4、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心态。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5、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清洁耳道,注意耳部卫生。一旦患上中耳炎,医院及时就诊,以免留下后遗症。

6、避免长时间带耳机。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建议每日每耳戴插入式耳机不超过15分钟,耳罩式耳机不超过30分钟。但是长期在噪声大的环境中工作者,应注意佩戴专业的防护耳罩,预防噪声性耳聋。

7、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就是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使用时应注意听力或者耳鸣的变化,如果近亲属中有耳聋患者的更要注意,因为如果有遗传性线粒体异常的话可以出现“一针致聋”,敏感者甚至使用相关药物滴眼后就会出现耳聋。如病情需要必须使用时,也应密切观察听力变化,一旦出现耳鸣等症状立即停药。

第22次“全国爱耳日”宣传口号

关爱听力健康,建设健康中国

助力听力康复,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重视听力残疾预防,关爱生命健康

重视听力筛查:从新生儿到老年人

保护青少年听力,远离娱乐性噪声

安全用耳,科学维护

普及爱耳护耳意识,延缓听力减退

听力康复,满足听障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护听力健康,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yefu.net/wyyy/72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