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若建成,终将被炸掉”
发出这个警告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欧洲人,而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当初建造三峡大坝投反对票及弃权票的人数高达人,而黄万里教授在病榻上仍然在念叨“三峡一定不能上”。
三峡为何不能上,究竟有哪些顾虑?“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万里长江上筑坝的梦想,最早从孙中山时代就开始了,很明显大家都能认识到筑坝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是发电,而且还能在防汛以及水产养殖和极大改善航运条件。
黄万里教授那么好的前景,还有什么顾虑?
当然作为水利专家,黄教授看到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而是建设水坝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1、三峡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可能无法收回其天文数字的成本投入
2、三峡建设后,长江水流变缓甚至变成静水湖泊,河沙将在重庆淤积,河道被填满,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夏秋季汛期将发生惨剧。
3、黄教授认为三峡蓄水有限,并不能决定性地改变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
这三个是最具代表性的顾虑,除此以外还有坝址沉降以及库区蓄水后的水库型地震发生,也有蓄水后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库区淹没植物分解排放的甲烷、还有水坝建设后的鱼类洄游等等。
这些问题在《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中被反复提及,从年代最早开始讨论反对意见就伴随左右,一直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仍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问题来了:这些顾虑发生了吗?
三峡大坝从年开始动工,到年全线建成,用时15年,工程动态总投资合计.37亿元,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亿千瓦·时。那么建成22年来,黄教授担心的那些事情究竟有没有发生呢?1、三峡亏本了吗?“三峡电站20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这是当年《三峡工程论争》中的其中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则是三峡工程比山区大中型电站每千瓦投资要贵两三倍,其实要论证究竟赚不赚钱很简单,三峡总发电量与上网电价做个对比即可:三峡不是从年起才开始发电的,年左岸2号机组投产发电,这是三峡第一台发电的机组,从年开始到年,三峡总发电量已达吉瓦·时,如果按每千瓦时0.26元的上网电价计算,那么三峡工程从年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赚了,,,元,也就是7.99亿的1.倍左右。估计有很多朋友在考虑,未来三峡的电能是不是就免费了?当然这是一个商业而不是公益行为,只要以市场模式运作,它赚钱多少有啥关系?如果它免费供电,那么请问其他发电站怎么办?不过各位也是多虑了,因为后续的三峡总投资两千多万元的固定资产维护、三峡库区的维护也是需要大量资金的。2、三峡淤积真的很严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三峡水库中存在大量冲刷到库区的漂浮物,但这并不表示淤积是否严重,那个属于沉积物,从年8月20日,观察者刊发的一篇关于三峡的报道中,淤积比原先估计的要少。《三峡工程论争》称每年淤积上亿吨,但事实上在修建前重庆寸滩断面平均卵砾石来量22万吨,蓄水后反而减少到了年均只有4万吨,另外自年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泥沙淤积为11.68亿吨,年均约1.46亿吨,仅为论证预测时的1/2,并且上游金沙江以及雅砻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的大型水电站建设后,淤积分摊,三峡库区会更加减缓。淤积影响通航就是一个笑话了,但库区蓄水后,部分河道确实形成新的障碍,比如原先高于水面的巨石成了暗礁,需要清理,但原来多处险滩也被淹没消失,5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港,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入海口。3、洪涝灾害增加了吗?可能有人认为三峡修建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长江年径流量亿立方米,三峡库容亿立方米,能提供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看起来库容挺大,但其实长江汛期和枯水期相差很大,而且洪流时程表现为量大而峰平,蓄洪能抑低峰顶很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峡的库容并不足以完全削洪调蓄,主要还是中下游大堤配合,那就是说三峡在抗洪上没有实际意义?完全不能这样理解,比如长江最险的就是荆江段,因为出三峡后就是江汉平原,泥沙淤积成了地上河,大堤甚至高于地面6~10米,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鸟瞰荆江大堤沙市段,不远处是昔日著名的险段、如今的景点—观音矶年的洪峰最大流量也就6.33万立方米/秒,不到二十年一遇,荆江大堤当年是按40年一遇设计的,但由于年南方暖湿气流和北方冷高压反复拉锯,在长江流域反复降水,持续的洪峰让大堤上干堤出现了9多处险情。三峡大坝建成后在洪峰到来之前腾出库容,避免最高洪峰流量直接冲击下游,在总流量不减的情况下降低最大流量,确保在下游大堤安全范围之内。比如年和年都有超过7万立方米/秒的流量,但都安然度过。而三峡大坝的能力上文也说明了,它可以减缓却无法避免,我们也不可能指望一个三峡就把事情全部搞定,水坝设计是一个多个利害关系中取中的妥协行为,不可能无限加高水坝,也许超出地壳承受极限,后果更加严重。至于其它隐患,比如蓄水型地震以及排放甲烷等问题,但水电绿色能源,每年的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万吨标煤的发电量,直接减排二氧化碳万吨/年,这个可比这些有的没有的要有意义得多。最后一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