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疖疮病由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说通俗一点,就如人的身体上长"疮"。普通人稍不注意还容易与赤皮病混淆,有时疖疮病也并发赤皮病,两种情况需加以注意。
1、病原
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punctataf.furumutus),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圆形,大小为0.8~2.1m×0.35~1.0m。单个或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适宜温度为25℃左右。
2、症状
鱼疖疮病患病初期,鱼皮肤及组织发炎,随着病情发展,这些部位组织内出现脓疱,患部隆起红肿,用手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脓疱内部充满脓汁和细菌。脓疱周围皮肤和肌肉发炎充血,隆起皮肤先是充血、出血,再发展到坏死、溃烂形成溃疡。严重时肠也充血。鳍条裂开,鳍基部充血。
患病鱼多在其背鳍基部的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红肿处凸出体表,触之有流动感,刺破患部有灰白脓液流出。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离群独游。解剖疖疮处有灰白色或红灰色脓液流出。
3、流行情况
此病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犹以鱼体经捕捞折腾或长途运输后最易发病。
一般水质污浊、养殖密度过大、水质较肥、鱼体受伤等条件下易发生此病。本病虽属慢性病,死亡率低,但可造成病鱼生长缓慢或停止,鱼产品品质极差,使养殖经济效益降低。
4、疖疮病与粘孢子虫的注意区分
有些粘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也可引起体表隆起,患处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及皮肤充血,如鲫碘泡虫寄生在鲫鱼头后部的背肌中。
区别这两者,检查肌肉中是否有孢囊。
5、防治方法
鱼发生疖疮病后,可以采用外泼消毒药和内服抗菌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也可比照赤皮病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外泼消毒药
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天。若病情严重,第一天剂量加倍。
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克加水全池泼洒。
水质较肥时,每亩用浓缩戊二醛15~20毫升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
水质较瘦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含三氯异氰脲酸40%~50%)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
(3)杀虫剂:用硫酸铜、敌百虫、苦楝皮等杀虫剂杀灭水中鱼体外寄生虫,以防寄生虫侵害鱼体,鱼体受损而感染此病。
(4)中药:将中药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用量为2-4克/立方米。还可每亩(水深1米)用大青叶5公斤加黄连1公斤加水3次煎汁至药液为20公斤,全池泼洒,连用3天可防治本病。
(5)消毒下塘:投放的鱼种或成鱼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机械损伤,杜绝带病、带伤的鱼种或成鱼下塘。鱼种或成鱼必须经过消毒,一般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或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后投放。
(6)内服抗菌药
每公斤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每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0.5-1公斤拌5-10公斤饵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每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素20~30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在-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克拌匀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每公斤鱼用丁青散(地丁、大青叶、大蒜粉按5:3:2比例混合制药)20-50克拌粮投喂。
重庆"永川水花"近期供应苗种品种与价格
重庆"永川水花"二〇一七年供应水花鱼苗鱼种及品种和价格(更新)
方法:搜索或点击长按下面图中本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