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3年后,上海路上的绿牌车肉眼可见得多,网约车已经基本上打不到蓝牌车了,这种替代趋势,大概是与火星车在上海建厂出车的数量呈同步增长趋势。
并且,几年之前,比亚迪还是只会模仿,毫无审美与品质不佳的代表,也仅仅在一部分车友中流行,但应该是从宋pro和plus开始,审美就突然赶上来了,现在虽然谈不上高大上,但是硬起来了不掉价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是背景,虽然现在仍然只在国内年销量中占到1/4左右,但是谁也不会怀疑这种势不可挡的替代趋势。
我也没有逆大势而去的勇气,可说了这么多年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结果还不是靠煤发电占七成?
这种替代,如果要拖到20年以上的话,那就不影响我们对传统燃油车进行投资,前提是价格足够便宜。
简单来说,燃油车或者可以看做烟蒂股,这与我以前的投资目标非常不同。
1成长股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与企业共同成长,趋势向上,看利润表,看费率,看成本,烟蒂股却是趋势向下,看资产,看负债,甚至只看可以快速兑现的流动资产。
2在摸美国过河的情况下,虽然制造业不是个好行业,但是却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将来空心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还是在行业配比中对制造业二八或三七开。
3格雷厄姆或者巴菲特可以一直买买买,买到成为大股东后强行清算剩余价值,变卖公司家当。但我们作为小散户没有丝毫办法,所以,只能尽量计算公司价值后,极度分散,并且要等待不可预计的时间回归正常估值或者清算。
总体来说,付出的时间与收入并不成正比,譬如茅台和腾讯,在花一次力气搞懂企业之后,只要价格合适,买到单个公司40%上限,单个行业60%上限就好。
但是这种烟蒂股,每家公司最高上限1%,甚至0.5%更好,所以翻倍也就赚个最多1%,实在是现在没有更好机会下的选择。
以下进入正文,顺便,我是尊贵(韭菜)的沪蓝牌车主,享受着10w-拍卖费用,外加2w黄牛费用,并且一箱油半箱税的待遇,不能保证完全客观。
简要介绍国内车企的大体情况,就是王兴说的3+3+3+3,三个央企(一汽东风长安),三个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三个民企(比亚迪长城吉利),三个新势力(蔚小理)。
除去后面的三民企和三新势力外,基本上燃油车企的利润都来自于合资企业,譬如福特对于长安,剩下的自主都是摆设,或者说利润跟销量基本无关,毕竟整车厂只是产业链上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tier1和2的关联企业。让利关联企业,转移下费用之类,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从中选取了上汽(A),广汽(A+H),东风(H)三家作为对象,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且从含合资量和含新能源量两个角度上来考察企业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可能性。
共同点1三家企业都足够便宜,上汽0.6pb,广汽A1pb,H0.4pb,东风0.2pb,基本上都跟银行股差不多了。
以上汽为例,不含商誉的pb分位值只有0.94%,而中位数的pb是1.2,现在只有一半。
pb-bands也是直接不停下穿,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反抗的趋势。
从便宜程度上来说,东风广汽上汽
共同点2三家都是自主基本上%,合资企业50%。
上汽是大众和通用两大德美头牌,东风是日产和本田的日系和法系标致雪铁龙混合,广汽则是丰田,本田,三菱的日系为主
从合资企业上的质量上来说,上汽广汽东风
共同点3负债率上汽60%+,东风50%+,广汽40%-,在负债率上,广汽东风上汽。
这一点上,广汽有点出乎我意料,毕竟是重资产行业,为什么负债率这么少?留待以后继续观察。
其实资产的质量是最应该细细分析的,但是这里因为都是国企,真要是不讲武德也没办法。
共同点4不但合资企业各有各的新能源车,每家的自主品牌也都打出一片天,上汽是MG(出口),智己,飞凡,广汽埃安,东风岚图。
本来如果只按自主品牌排名,那么应该是埃安智己+MG岚图
但是因为大众和通用现在也在新能源车上发力,而日系在新能源上应该是大大落后的,暂时没有一款能打的。
顺便,一个up主(保镖的车库)的有关别克的新能源,以及现状的视频,除了枯燥的报表外,这种信息还是蛮有意思的。
上汽集团
上汽的新能源智己股权是50%+,其他两家张江集团和阿里巴巴各20%-,而另一个品牌飞凡的股权是95%。
当然,这两个牌子其实做的都不怎么样,上汽自己的出口其实要看自己的MG名爵(荣威),这个牌子对于英国的情怀,大概可以想象成红旗对于国人吧。
粗略来说,根据年的年报,在-亿的净资产中,属于合资的有-亿,
顺便,看看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个头牌的ROE
/=33%+
/=26%+
说实话,这是在走下坡路的燃油车吗?ROE可以这么恐怖的吗?
再看看这出研报的频率和文字,果然上汽是地主家的儿子,与我印象中的上汽一致,口碑和技术都是领头羊,以前就是妥妥的印钞机。
上篇到此为止,其余内容放到下篇。
如果觉得本文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点赞+